close

真正的傾聽是一種「空」,
不是放空或發呆,是全然乾淨的,
能接納各種聲音而不加以評斷。
如此才能找到真正的「關鍵詞」或「關鍵字」。

老師分享薩提爾的詩【聆聽】
『我請你聽我說,你卻開始勸告我。
我請你聽我說,你卻勸我不該那樣去感受。
我請你聽我說,你卻覺得該為解決我的問題做些什麼。』
光是聽到前三句就讓我深受震撼。
『你不要這樣想嘛!』
『你不該為這種人生氣!』
『這時候你就應該……..』
類似這樣的話語,十分熟悉。
我們時常在對方訴說的時候,急著表達自己的觀點,
卻忽略了傾聽的意義。

老師要我們進行一個活動,與夥伴輪流練習傾聽,
我先讓夥伴講5分鐘的話,自己不能說話,
盡可能連表情都不要有,只要帶著關懷,專注傾聽,
並且在傾聽中,覺察自己。
當對方開始訴說,我衝擊於自己有多想表達我的感受與觀點,
每一句話中間我都壓抑著慣有的應對表情(驚訝、憐憫、嫌惡、疑問、質疑…),
忍不住想提問,想要表達我的贊同或質疑。
原來,當別人對我傾訴時,我是如此急切的投入其中,
想趕快幫助他、急著表達自己對這件事的觀點。
所以,與我對話的人,面對的是我的評斷,而非寬慰。

接著角色互換,在對方的專注傾聽中,我侃侃而談,沒有壓力,
心中的情感自然流瀉而出,訝異於自己的話語--原來我是這樣想的,
發現在對方專注的傾聽中,我也透過表達,整理了自己的想法。

原來,說的本身就是一種療癒。

但傾聽的前提條件是,你真心想聽,並且為自己與別人設立界線。
要先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感受。

隔幾天在外用餐,隔壁桌是一對父女,女兒才4、5歲,
小女孩似乎是抱怨在教室裡都搶不到玩具,
爸爸邊吃邊心不在焉的回應著『那你就去別的角落玩嘛』,
女兒回答『可是我就喜歡那邊的玩具』,
爸爸又答『那你先做別的事,又不一定要玩玩具』。
我發現自己以前也是這樣的思考模式,
媽媽的心態不捨孩子委屈,不像爸爸這樣只是虛應一番,
可能急著想幫孩子解決問題,幫忙想辦法,
甚者,有的人說不定就直接找老師了。
我揣想自己是那個小女孩,我是怎麼想的呢?
我應該不是想要爸爸幫我解決問題,
或許還不太清楚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
但是有人可以聽我說,甚至理解我的感受就很好了。
可是大人的回應,讓我覺得我的感受不重要、不必要,
覺得我不用這樣感受,或是趕快轉移感受就好。

啊~原來是這樣的感覺,我有一種被點醒的感覺。

過了幾天,妹妹在電話中找我談話,
他提到的人與事,是我不認同的,
我按耐住想說道理及質疑他的衝動,先覺察自己,
發現原來我的觀點是這樣,但我是正確的嗎?我其實不確定。
因為不敢亂答話,我選擇默默傾聽,
電話的那頭,妹妹反而想要解釋甚麼似的,
開始說明自己的想法是甚麼,
到最後我發現,他把自己的思路都整理好了呢!!

我們常在對方說話時,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急著說道理,
在這樣的互動下,訴說的人反而要花力氣去反駁或抵抗,
更沒有辦法理清自己的感受與思緒了。
所以書中才會說,好的對話可以幫助對方覺察自己。

積習難改,
第一步,我刻意的練習「傾聽」,在傾聽中覺察自己,
有了新發現,經常也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我請你聽我說 你卻開始勸告我

我請你聽我說 你卻勸我不該那樣去感受

我請你聽我說 你卻覺得該為解決我的問題做些什麼

你並沒有做我請你做的事

其實 我只是請你聆聽 不是說或做

只是聽我說

 

如果.........

你為我做 我需要為自己做的事

那麼 你會增添我的恐懼和懦弱

如果你能像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那樣

承認我感受的 是我的真實

那麼 我才能去理解

這份感受的背後 隱藏了什麼

 

情感有靈 值得尊敬

只要我們明白什麼藏於它們的身後

對於某些人 祈禱是靈驗的

也許 可能是因為 上帝是啞巴

不會勸告或試圖調整一切

樂於傾聽的人 傳達出這個訊息:

「我相信 你能夠自己求自己」

 

所以 請聽我說 別出聲

你如果想說 請稍待片刻

等輪到你說 我定會仔細聆聽

 

如果 我是我 是因為你

而你是你 是因為我

那麼 你不是 我也不是

如果 我是我 是因為我

而你是你 是因為你

那麼 我是 你也是

 

我想要愛你 而不抓住你

感激你 而不評斷

參與你 而不侵犯

邀請你 而不要求

離開你 而不歉疚

批評你 而不責備

而且 幫助你 而不侮辱

 

如果我也能從你那邊得到相同的

那麼 我們就會真誠的相會

而且 豐潤了我們彼此

----薩提爾【聆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