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月時參加「長耳兔心靈維度」主辦的二日工作坊

『在家庭關係中找到自在的位置 - 對話技巧的運用』

(好長的課程名稱呀~)

 

趁著記憶猶新,希望陸續記錄下來。內容參雜很多的個人感受與體悟,還有李崇建老師書中的文字,並非全都是老師上課傳達的內容,在此事先聲明。同樣的課程,30個人會有30種筆記,每個人感受與吸收的不會一模一樣。光看筆記是遠遠不夠好的,文字內容只會成為頭腦裡的知識,不會變成身體的、心靈上的記憶。我覺得薩提爾的對話就是需要練習、體驗,練習、體驗。

 

前面我先記錄了老師一開始讓我們練習的『傾聽』,筆記上我還寫下了--述情,但完全沒寫下關於述情的文字記錄。後來在CD中聽到,原來述情是辨識、敘述感受的過程。透過整理課堂筆記,也將這些日子的收穫進一步內化。

 

** 開放、自由、負責

老師一進入教室,就在白板寫下這3個詞,這是他希望在課堂上給大家的感受。開放,但有界線。認知到自己是有選擇的、可以選擇的,並能為此負責。所以才說有了界線,才有真正的自由。我們希望對方感到自由,自己的內在必須是自由的,才能給別人自由。

我們的頭腦會欺騙別人,當然也會欺騙自己,所以才需要誠實的覺察自己。我們常想藉由對話改變對方,但真正要改變的,是自己。當自己改變以後,週圍就會跟著改變。大致上有三種改變,

一是感受到你的不同,想更了解背後的原因而跟著改變,

二是對方不會跟著改變,但他對你漸漸放心了,不質疑了。

第三種是沒有任何改變,好像也不在乎你有沒有變。

如果是你重視的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他,然後等待。等待,說來簡單二字,卻是不容易的。因為我們一定會懷著期待,期待對方趕快符合我們的期待。奧修說『對方絕對沒有責任』,這句話並非討好(老實說我還無法完全理解)。當我們要對方為我們的情緒負責,很容易變成一種情緒勒索。所以,你真的願意等待嗎?

 

** 溝通(應對)姿態

一開始在書中讀到姿態時,有一種抗拒。通常只要說到理論、類別、分析,感覺很深奧的時候,我就淺意識避開。但是因為『對話的力量』書中大量的對話案例很吸引人,帶入姿態的觀察自然不過。後來讀『心教』,老師用整個篇章與表格詳細說明姿態,我是逼著自己一個字一個字讀的,實在是因為這本書深入我心。所以我終於大致了解何謂姿態。剛開始我覺得,指責、討好、說教跟打岔都是不好的姿態,但我其實也不太了解什麼是一致性的姿態,書上說的很有道理,我懂我懂!!但是回到日常生活裡,知識道理皆可拋,我的情緒它不受控制呀~我時常有種疑惑,閱讀時那個理智清明的我,去哪裡了??

 

課堂上,老師依舊先解釋了姿態的類型,也拿自己的家人當例子。聽的時候覺得唏噓不已,但我的理智立刻跑出來笑自己在唏噓甚麼呀~看別人家很清楚,自己家不也一樣。接下來是真實的姿態示範。這些姿態我都在書上看過圖,當助教與學員在眼前展現時,一開始覺得有點搞笑,一手叉腰一手指責姿態的丈夫、背對丈夫、打岔不想面對的妻,打岔完回頭討好的妻,一直重複。然後中間加入單膝跪地呈現討好姿態的兒女,感受真實了起來。老師在旁說「他們就這樣過了10年」。隨著孩子長大,姿態變化,孩子不再只能討好,開始用超理智或打岔來應對,老師又說「他們又這樣過了8年」,心裡很震撼。夫妻親子間就在這樣的互動中過了大半輩子呀!如果我們沒有覺察自己,這樣的姿態與家庭氛圍就代代相傳下去,人們受困其中卻不自知。

 

不過,在這裡我學到了正確的概念,指責、討好、說教跟打岔這4種姿態不是錯誤,不是不能出現。他們就只是為了求生存時,一種姿態的呈現。我們最早學習面對各種姿態的環境是家庭,當一個孩子面對指責、說教等等姿態時,他要求生存,所以必須學會應對的姿態。所以當我們面對上司的時候,討好的姿態可能就是必要。了解這些姿態,是幫助我們覺察自己、覺察對方,也了解到自己可以選擇用甚麼樣的姿態來面對每個處境。

 

課堂上的練習與閱讀文字的感受非常不同,身旁的學員與老師與我分享,頭腦認知的道理,與心靈的感受、身體的記憶是不一樣的。這也回答了我前面的疑問,生活中到處都是『開示』的資訊,我們總是如獲至寶的珍藏。道理我都懂,我也有認真照著想、照著做,為什麼還是經常做不到,或是覺得這道理太空虛根本沒用呢?原來我並沒有從心裡去感受與驗證。

 

現在生活中,我盡量保持一顆覺察的心,觀察自己也觀察家人。依舊很容易回到舊慣性,覺察到了我會深呼吸,回到自己身上。

 

書中對溝通姿態的類型有更詳盡的解釋,課堂中老師也有說明,這邊簡單帶過。

1. 指責

言語中很多批評,行為上充滿指責、恐嚇,情感易怒、挫折、孤單,這種人的資源是有能量、有自信、有領導才能。

面對指責的人,通常我會選擇指責(就是吵架囉)討好打岔(轉移話題或分心離開)來應對。

2. 討好

言語中自責,行為上依賴、乞憐、讓步,情感委屈、悲傷、無助,甚至有被壓抑的憤怒。但他們的資源是充滿關懷、敏感且善解人意。習慣討好的人,會不斷邀請指責者進入生命,讓彼此沒有界限。當沒有人在指責他時還會自責。最悲傷的是,他們為自我的存在感到抱歉。

對於討好的人,我好像反而會去指責他,或是超理智的勸說(為何不善待自己),不然就是打岔了(快逃)

 

3. 超理智

喜歡講道理、重視邏輯,威權、喜歡提出建議,情感上沉著、冷靜,孤單空虛。這種人的資源是理智、有知識、解決問題。

對於超理智的人,我只好也超理智,因為他講得好有道理沒辦法指責,也不需要討好。只是二個理智的人,完全沒有情感上的連結,感覺好疏離,最後只好打岔離開了(快逃)

 

4. 打岔

喜歡轉移注意力、抓不到重點,言不及義。看起來搖擺不定、逃避背對。情感上混亂困惑、焦慮不安。他們的資源是幽默、創造性、有彈性。

跟這種人相處,只要不觸及重要的事,應該都很開心。但如果是另一半或家人,應該會很生氣、很無力,沒法跟著打岔,超理智也不管用。只好指責(但得不到回應),然後也打岔(離開)了。


比較好的應對姿態是一致性的表達。

** 一致性的表達

可以簡單用2個原則說明一致性表達

1. 沒有上述4種溝通姿態

2. 可以如實表達自己的感受、觀點、期待,並為自己負責。

也就是認識並表達自己的冰山,並為自己的冰山負責。

那麼我們可能必須有能力辨識自己的感受、了解感受背後的感受是甚麼,好奇探索我們觀點是何時形成的?知道自己真正的期待與需求。

一致性表達是一種選擇,不是規定。有時必須使用指責、討好、超理智或打岔的姿態,例如面對上司,所以並非永遠都能一致性表達。如果不用慣用的舊姿態,那麼一致性表達到底該怎麼做,這正是後續要一直學習與練習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