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70518_184446_vHDR_On.jpg

前一陣子,朋友問起晴晴的專注力問題,就醫與診斷的過程,還有我的看法。
她的想法是,只要孩子不乖,老師會給孩子冠上情緒障礙、亞斯、過動、自閉。
可是大部分的人並非專業醫師,如果只是因為孩子的發展較慢,就替他貼上標籤,很不公平。
這幾年關於過動、亞斯、自閉、ADHD被廣泛討論,但更多的是誤解,有時甚至是用來逃避問題與責任的藉口。

我其實也一直在摸索中前進,沒有高明的見解,但很樂意分享所見所思。

予晴大班時被懷疑有專注力及感統問題,
身為母親的我 是焦慮的、自責的,
懷著這樣的心情,情緒波動起伏極大,孩子的心怎麼可能會穩定,更遑論她還有自身的問題要處理。
看著樂觀活潑、體貼善良的孩子,漸漸不知所措、失去自信、自我價值感低落,讓我心疼又心痛。

不知道是不是我過於焦慮,還是慌亂到六神無主,
印象中沒有一位醫生願意好好的告訴我們,什麼是「ADHD」,
我們該怎麼看待它、看待孩子的本質與需求。
醫生大多是告訴我們「情況還好、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再觀察看看」,
甚至有一位醫生要我「多看書」!
當時我蠻愕然的,後來發現這是最有幫助的建議!

很多人想要知道標準答案,
想要具體的執行方式、各式教材教具、頂尖有效率的教育機構…..
這是捨本逐末,因為根本沒有一種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方案。

看了Antonia Wang王麗芳的文字很多年,我看到的重點理念是「看懂孩子」。
看懂,我理解為「客觀並同理的觀察看待」。
為了看懂孩子,我努力的了解ADHD到底是甚麼,
直到我戴上「理解」的眼鏡,才終於看清楚孩子的問題。
至於質疑ADHD或亞斯這類問題存在與否的問題,
我認為不如專注在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把心思花在如何看懂與改善,
並且認知到,不是所有問題都可以解決、必須解決,
有時只需要去接納。

放下自責、放下所有關於父母教養的道德評價,
在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的問題也開始真正改善。
我是弩鈍的,即使答案就在眼前,還是花了很長時間摸索,
但曾經用心的一切,都不會白白走過,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學習看懂孩子,
不知不覺中,我也學著看懂自己,看懂家人,
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無條件愛著,是很安心的。

 

以下分享的書,作者除了是精神科醫師,本身即是ADHD患者。
書中有大量的個案搭配醫師的評論,讓我們一窺ADHD的樣貌。
一門學科的成型是漸進的,加上腦部掃描技術與研究,近二三十年來有很大進展,
有了實證輔助,關於這方面問題的生理狀態才有了科學佐證。
根據書中所列 及我們實際就醫經驗,光是問卷表格就有很多種。
老實說,數十頁的問卷填完,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答了甚麼。
而且問卷結果只是醫師判讀的輔助,孩子的問題究竟是 天生的個性、家庭環境、生理上的狀況、
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所型塑出來的,其實短時間內很難確診。
所以醫生還會需要第三方的問卷(例如老師),
再加上醫生的觀察、病史的判斷等等,才能得到結論。
書我沒有看完,只看了其中幾章,這邊著重在第一章﹝甚麼是ADD﹞的分享,其餘的內容,有興趣的話可以借閱。


分心不是我的錯 Driven to Distraction

此書初版於1994年,當時很少人聽過注意力缺失症(ADD),
而且認為這種狀況只限於兒童,幾乎都是男孩,或許成年後症狀會消失。
只有少數醫師知道ADD可以持續到成年,而且男女都有可能有ADD的問題。
作者在1981年第一次聽到ADD的演講受到震撼,
因為他相信自己本身就是一名ADD患者,開始投入研究。
在90年代,還是很多人用道德模式看待ADD,不承認ADD的診斷。
同時間 腦部研究有了大躍進,可以用造影研究等科學證據來證明ADD的生物現象。
現在,很多人都聽過ADD或ADHD,但還是瞎子摸象,
更危險的是錯誤的理解與偏見,閱讀此書讓我更理解ADHD的樣貌。
這一年來,在我開始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孩子進步了、自信了,親子關係更加緊密。

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第一章 什麼是ADD?

作者透過實際案例說明ADD的典型表現。

個案一是成年男子吉姆。
因為神經上的異常,他無法專心,無法持續努力,無法完成任何事。
他無法整理自己,無論是內心的思緒還是周遭的環境,這造成生活與工作很大的阻礙。
吉姆自訴經常因為 外在的動靜內在不斷冒出的思緒 導致分心。
成長的過程中,有時可以靠著小聰明或樂觀活潑的個性渡過關卡,
但更多的,是因為ADD的特質:衝動、分心、過動而把事情搞砸,讓家人朋友失望。
由於不斷的失敗,被誤解,被貼上標籤,以及其他情緒上的打擊,
ADD患者往往形成自我形象和自尊低落的問題。
這是ADD的一大重要特徵,
嚴格說來,這不是神經系統異常直接引起的徵狀,
而是伴隨著ADD的次發心理現象。

ADD不是學習障礙或智能不足。
ADD患者缺乏抑制機能,所以容易發怒,他們比較不壓抑。
(換個角度想,有時也是好處呀)

作者寫到「證據顯示ADHD極有可能是遺傳因素,別的因素也會造成影響,…
但遺傳是最主要因素,環境因素使它惡化,但不會造成它的發生。」
(我開始懷疑說不定自己也是ADHD)
尋求醫師的幫助,讓患者更了解自己,才能原諒自己,繼續向前邁進。

「典型的ADD患者往往很討人喜歡,卻總是惹事。他們可能極端惹人生氣!…
但ADHD患者也比一般人更有同情心、直覺強、有愛心,
好像在那亂七八糟的腦子裡,特別保留了一片對人對事的直覺。」

P_20170525_140820_HDR.jpg

ADD治療大綱:

1.診斷:一旦診斷確定,患者往往覺得如釋重負,總算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了。治療於焉展開。

2.教育:患者對ADD的了解越多,療程就越容易成功。知道自己的生活如何受到影響,才知道如何改變現況,也知道如何對別人解釋自己的狀況。

3.建立結構:善用具體實用的工具,例如清單、記事本、計畫表,減少混亂,提高效率。

4.訓練或心理治療:患者需要一個「教練」在旁打氣、指導、提醒。

5.藥物

 

個案二是成年女子卡洛琳,
本身是治療師,也清楚知道自己有ADD。

卡洛琳的狀況跟予晴幾乎雷同,觸動著我。
洛琳小時候總是髒兮兮的,腿併不攏,裙子會飛起來,是一個難帶的孩子。
而她的媽媽是一個淑女,有秩序的不得了,媽媽不論怎麼試,都無法把她訓練成功,
但卡洛琳知道,媽媽很愛她。

卡洛琳小時候總是很快樂,或許是天生的個性。
但她的情緒總是寫在臉上,孩子們最愛逗弄這種人。
她很晚才學會閱讀,一但學會了就拼命讀書,
也許是這個緣故,她的成績不錯,一路念到研究所。
直到研究所畢業,卡洛琳才診斷出自己的ADD,感到如釋重負。

既然如此,卡洛琳為甚麼要千里迢迢的找上作者呢?

P_20170525_144737_HDR.jpg

個案三也是成年女子瑪麗亞,
已婚、擁有2名子女、熱愛運動充滿活力的快樂家庭主婦。
她自訴個性飄忽不定,她的閱讀困難不是看不懂,而是時常念到一半就分心了,
好像永遠無法真正完成一件事,一輩子都在被別的事物吸引過去,
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不對勁。

經過上面所述的治療大綱,瑪麗亞確診並重新看待自己,
經由教育、訓練、鼓勵和洞察,慢慢掌控生活步調,
學會和自己合作,發揮優勢,接受自己的弱點。

P_20170525_151731_SRES.jpg

個案四,5年級的佩妮,愛做白日夢的女孩。
頗符合我看過關於ADHD的另一個說法---
乖巧內向的女孩經常很晚才被發現有專注力方面的問題。
在這個個案中,可以看到父母的自責、老師的矛盾---

很欣賞孩子的特質,又擔心她的分心影響學習。
更多的是醫師在判斷孩子是否為ADD患者時的思維方向。例如以下摘錄的內容

*診療時最重要的是個案病史,而不是複雜的各種測驗。(非常依賴醫師的專業)

*許多ADD患者同時也具有語言和學習障礙。

*聽力受損、視力不佳、口吃、癲癇、記憶力問題,都會引起和ADD相似的癥狀。(辨識不易,要特別小心)

*語言障礙可能是無法在腦子裡找出正確的詞來。也許她找不到正確的記憶庫,也許她記不住詞,或是由記憶庫傳到喉嚨的時候出了差錯。(「甚麼鬼!」)

*作者決定要進校觀察,因為在診療室單獨面對醫師時,孩子都會比較專心。井然有序的結構和新奇的事物都會減低ADD的癥狀,即使是害怕的心情也會使她更專心。(依舊是依賴醫師適時的、正確的判讀)

P_20170525_160726_vHDR_On.jpg

P_20170525_160736_vHDR_On.jpg

在上述個案的成長過程描述中,常可以看到父母的愛、陪伴與支持有多麼重要。

接下來的一章,是關於ADD兒童。

P_20170525_161029_vHDR_On.jpg

P_20170525_161144_vHDR_On.jpg

P_20170518_184533_vHDR_On.jpg

********************************************************************************************************

是不是ADHD重要嗎?然後呢?
不知道是身體內部的亢奮還是腦海思緒翻騰,
予晴從小就是無法早早入睡,時常9點躺在床上,二三個鐘頭後還在玩,
用枕頭做碉堡或帳篷,跟娃娃辦家家。

我索性將所有玩偶撤離,心想這下總可以無聊到睡著吧!
並~沒~有!!

沒有玩偶他就跟自己聊天,還會給自己來幾個床邊故事呢!
每每躲在房門口偷聽都讓我好氣又好笑~
我那時是先帶晴看中醫,想先從生理方面改善。

上幼稚園後,在團體學習的環境中,有些問題慢慢變得明顯,
當時認為可能是感統問題,我們還去民生早療中心做了評估。
後來才知道ADD的診斷要等上小學。
老師說他肢體不協調,我就努力帶他溜滑梯 盪鞦韆,還讓他去上雲門律動;
老師說他沒有邏輯感,我就乖乖要一堆拼圖回家給她拼,帶他走迷宮、連連看;
老師說他畫畫運筆不行,我就讓他去學畫畫塗鴉。
可是他的情況還是時好時壞,我很快發現自己錯得離譜,
於是停掉不必要又奔波的課程,回到規律的家庭生活,踏實的陪伴。
因為晴在家裡看起來真的還好,縱使很多小問題,
我們時常會想:小孩不都是難免這樣那樣?
情緒低落的時候,還會覺得老師會不會是小題大作?
幼稚園大班這一年,就在看似努力卻不知道效果的過程中度過了。

上小學後,挑戰開始,問題一一浮現。
這些問題說大不大,我看他課業理解上還可以,
雖然動作慢一點,書包環境亂了些,
成績差強人意,表現時好時壞,但老師就是一直很困擾。
孩子總是狀況外,指令沒聽見,東張西望上課不專心,還會偷看課外書咧!
(後來我才知道,以上這些都是ADD的癥狀)
二年級學期結束前,老師很誠懇的建議我再帶他去看醫生,
因為他很擔心孩子成績會跟不上,狀況外的個性會遭霸凌。
那時剛好在網路看到一個老師寫的文章,
說到「老師真的沒那麼無聊,要特別針對你的孩子,
老師帶過那麼多孩子,如果大家的表現都在某一個平均線上,
當他跟你談起孩子的狀況,那就是真的有些問題存在。」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我預約了門診做評估。

如同很多人的疑問,我也一直在思考著, ADHD到底是甚麼?
我看了很多相關文章,也看過幾本專門探討的書籍,
在學習新事物上,我是一個囫圇吞棗的人,甚麼阿里不搭的資料我都看,
然後再慢慢找到篩選的”感覺”(是的,憑感覺XD),然後歸納、整理。

有時回頭去看我曾經下載過的文章,都會覺得好笑,
為了知道醫師評斷準則,連醫學期刊都不放過,
其實我根本有看沒有懂,但我發現一件事,
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在診斷上真的就是一個不斷改進的過程。

Screenshot_20170601-151116.jpg

 

Screenshot_20170601-151143.jpg

越看越多,矛盾與疑惑也一直跑出來,
例如ADD的表現特徵上同時可以看到

閱讀障礙VS喜愛閱讀(到底是有沒有閱讀障礙?)

語言障礙VS很愛說話(到底是會不會表達?)

動個不停VS發呆做夢

(到底是過動還是不動?有些體能很好,有些又運動神經很差)

我的觀察,最共同的特徵是:易分心。
至於過動或衝動,其頻率與強度在個案間有很大不同。
然後也有很多容易混淆的危險,
例如ADD時常與自閉、過動、亞斯、學習障礙或遲緩等其他問題伴隨發生,
究竟哪一個是主因,哪一個是伴隨而來的次發問題,還要個別去追蹤。

再來,到底真正的問題是ADHD造成?還是個性懶散、推脫等等的藉口?
都不是簡單的看一次醫生做個評估就可以得到答案!

 

當我看到評估報告上寫的小小字母ADHD,
才終於想到要認真看待這件事情,
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在否認跟逃避。

最先要改變的是心態,怎麼看待這件事,決定了一切選擇與作為。
我的實際做法,大致與前一篇「孩子的專心溜走了」內容一樣。
重要的不是診斷結果,而是孩子。
沒有哪一本書有標準答案,沒有哪一個醫生是權威,
把眼神專注在孩子身上,觀察、看懂、理解,
這才是最有效的處方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Chang 的頭像
    Jessica Chang

    胖胖潔西卡

    Jessic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