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現實、用心體悟、找出方法。
閱讀此書,我的理解是作者比較偏向闡述心態上的調整。
接受父母老去的事實,
思考生命、思考親子關係的意義與價值,
摸索出如何面對,如何與年邁的父母相處的方式。
人到中年,一方面要陪伴孩子成長,
也開始面對父母老去的轉變,
衝擊很大,感慨也多,
思考的角度與面向跟以往有許多不同。
陪伴著孩子長大,或陪伴著父母老去,
是一條看似漫長卻倏忽即逝的過程,
我努力的想多做點甚麼,卻有一種甚麼也抓不住的感覺。
只能每一天用心的過著、做著、陪著。
有一陣子只覺母親老了,人家說:「老人囝仔性」,
所以我們就當他任性,哄著哄著。
但父母哪是真的不懂,哪能只用哄的!
父母跟孩子一樣需要被尊重、被肯定(其實夫妻關係何嘗不是),
不同的是,孩子會越來越強大而獨立,而父母卻越來越敏感而依賴。
我體悟到,不論面對父母或子女都是共同的道理—溫柔而堅定。
我也還在摸索,
並且把過程中的幸福與痛苦當做一種享受,
一種感受到自己真實存在著的印記。
以下筆記是個人有感的部分,並非本書全貌。與大家分享~
*父母會在孩子需要自己時,感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而打起精神。
(適時的讓父母感受到被需要。)
*父母製造麻煩是為了吸引子女注意,並確保自己在家中的地位。
所以只要父母相信自己有價值,便不會如此了。為了讓父母覺得自己有價值,請特別留意父母對家人的貢獻。不吝對父母的付出說「謝謝」或是「你幫了我好多忙」。但是當父母無法自由行動,越來越健忘時,也一定要告訴父母,他們光是活著,便是對家人有貢獻了。如此一來,父母不用做出令子女困擾的行為,也會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子女或伴侶無論有甚麼狀況、是否生病、是否和我的理想不同,都是我所重視的人。我們不應該依照腦中的理想給對方打分數,而應該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體認到對方是無可取代的人。
尊敬雙親也是一樣。看著雙親真實的模樣,看著雙親獨一無二、無人可以取代的模樣;不刻意加以美化,不帶著理想的有色眼鏡給雙親扣分。
平順安穩的日子,總是讓人容易忘記家人、伴侶、子女和雙親,不會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總要到有人突然罹病或是遭逢變故,才會發現和對方共度人生,並非理所當然的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想起和對方一起生活、感情融洽的時光,便是所謂的「尊敬」。
*如同人生不能後退,身體的退化也不可逆,沒有人可以擺脫老化。人的年齡不斷增長,並不單單代表從青春高峰走下坡,我們應該能從年齡增長中找到值得肯定的意義。
*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而非終有一天能恢復到年輕的狀態。
*子女無法讓父母幸福
人生,無論甚麼時候,都無法帶給他人幸福,也無法透過別人獲得幸福。
明知做不到,還是努力嘗試去做的過程,能讓人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
靜靜陪在身旁就有意義,就是一種貢獻。
正因為是家人,更需要特意說出「謝謝」。感謝父母的健在,讓子女感到安心。
我們評斷人的價值時,不應該以做得到甚麼為標準,而是著重對方的存在。
*認為對方的「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
如果想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不能拘泥在對方表面的言行舉止,而要努力看懂背後的良好立意。另一方面,自己也必須努力把話說清楚講明白,以免對方誤會。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
如果不戴上子女的面具,就能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聽父母說話,就算父母說錯,也不會認為一定要糾正。用不一樣的角度,說不定還會覺得父母說話很有趣。
意見相左時,只要表達我能理解,但是不贊成的立場就好。
*在該做的事、能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間,子女真的做得到的,還是只有能做的事。
*如果把人生視為當下可以完成的動作,那麼無論幾歲都可以享受人生。在這種思維當中,沒有所謂的餘生。人生不需要因為所剩時間不多而改變生活方式。
PS 這是我第一本閱讀的電子書,不太習慣。因為我習慣閱讀時在旁畫線,或書寫想法,所以這本書的筆記有點零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