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課堂側記-1

老師說,對話從感受處切入,是容易貼近對話者內在的路徑。這其實也不容易,因為經常連自己都無法很快覺察內在真正的感受。

二天的課堂中觀察到,每當老師與我們對話時,問學員對分享的事件或情境有甚麼樣的感受時,我們時常不自覺的回答
「可能是我的做法也讓對方..... 」
「我知道不應該為了...... 」
「因為他說話的口氣..…」
老師總是充滿耐心,用沉穩的語調問著「那你的感受是?」「所以你的感受是?」,有時甚至來回3-4次,我們才發現自己並沒有在覺察感受,而是一直在觀點裡打轉。甚至有的人會回答「沒有甚麼特別的感受」,這時老師會邀請我們從身體去感受,有沒有「胸口悶悶的/肩膀緊緊的」,回到最原始的身體感受去切入。

這才發現,原來我們根本不習慣先去貼近與覺察自己的感受呀~

 

課堂側記-2

課程進行活動要分組,尤其是需要練習對話的工作坊。

很特別的是,老師要我們覺察自己面對分組時的內在感受。也許緊張,也許不安,去覺察這些感受,並且讓自己是自由的。自由表示,你可以主動去選擇,也可以被動站著等待;你可以拒絕別人,也可能被拒絕。不論是哪一種情況,試著去覺察內在的感受。每一次開始前,老師都會先給這階段的對話功課,然後要我們環視所有學員,看看有沒有甚麼感覺,有沒有想選擇的夥伴。

第一次我決定放開心胸,在教室裡晃著,等待看到有感覺的夥伴。我看到了,但是被拒絕,因為沒看到他旁邊站著選定好的夥伴。晃到時間截止,老師問沒選到組員的舉手,我是其中之一。被拒絕有失落的感受,被拒絕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選好了,我晃著卻找不到人,還帶著一點緊張。另外也看到真的有人一動也不動的等待,不論是害羞或害怕,因為老師開頭的話語,讓大家可以坦然面對,並藉此覺察自己。

第二次應該有被第一次的經驗影響,我很快選擇第一個對上眼的學員,還好對方也立刻點頭。

第三次,要選定的是接下來一天的練習夥伴,環視所有學員時,腦中先是一片空白,然後閃過一絲絲「怕自己想選的人很快被選走,被拒絕怎麼辦」這種念頭。心中有些許不安與遲疑,但也無法可想,就順其自然吧。老師說開始後,還來不及細想要往哪邊走,立刻有一個學員站在我面前提出邀請,我感受到對方的笑意與溫暖,就放心的答應了!後來對話開始,我也先感謝他的勇敢邀請。

第二天剛上課,就展開同樣的分組活動,這天一次就要選定一整天的夥伴。我懷著順其自然的心情往左邊走,很快遇見走上前的女生靦腆提出邀請,因為他善意的笑容,我立刻答應了。我以為是一個初出社會的女孩,沒想到是有3個孩子的高中老師。第一天的夥伴是國小老師,也是超年輕的感覺,認真的老師們都充滿能量呀~看來我真的要好好保養了…….不知道還來得急嗎?(搖頭)

這樣帶著覺察的分組心情還蠻有意思的呢!!

 

課堂側記-3

第二天的活動,老師要我們想一件事與夥伴分享,會分享3次。第一次自由的表達,大家熱烈的互相交談。

第二次老師說拿掉語言,只能用非語言訊息,我腦袋突然當機,這什麼意思?真的不能出聲音?是的,可以用身體語言,或在心中默想,總之不能說話,難不成要玩比手畫腳??會很滑稽吧!!懷著疑惑,還是必須嚐試。

學習靈氣一陣子,我決定了想傳達的方式,詢問夥伴是否可以握她的手。那短短的2分鐘,我握著她的手,試圖傳達剛剛分享過的事,卻發現拿掉處理過的語言訊息,我只想傳達愛。我感謝女兒與家人,因為對他們的愛,我一路走到了這裡。愛裡有著自責,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我們時常忘了肯定自己的努力,怎麼會這樣呢?

最後一次對話,可以說話了,但是不能有姿態、語態及表情,我感覺左手壓制右手,不然會開始比畫起來。而且拿掉非語言訊息,整個人變得超理智的

在對話當中,除了表達的人,傾聽者要關注說話者,也覺察自己內在。換我當傾聽者,即使之前曾試過這樣的活動,當夥伴分享的事情是我同樣有過的心情,還是有一股想要分享觀點與建議的衝動。

第二段不說話,夥伴先看著我,不久後低頭沉思,我的內在是平靜的,我尊重她並且依舊持續給予關注。有其他同學分享,當夥伴第二段完全不看他,低頭默想時,他的內在是著急的,每個人在這個活動中的體會不盡相同呢!

用3種不同方式表達同一件事情的活動,震撼著我。以為這麼幾年的閱讀與經歷,我跟內在自我連結良好,卻發現原來心裡真正想表達的感受,與經過整理後的語言輸出有這麼大的差異。

 

課堂側記-4

最近很忙,疲累得無法整理心情。趁著今天的空檔,把之前擱置一半 關於李崇建老師的課堂筆記完成。

想要學習李崇建老師推廣的薩提爾對話,機緣來自去年底麗芳老師在課堂上的話,他提到我們跟孩子的對話很重要。我後來才懂,他指的是「建構孩子的心理語言」,而不是單純的溝通對話。但當時我一知半解,上網查詢「對話」二字,Google大神將我指引到李崇建老師的部落格。還記得那是午餐時間,我邊吃飯邊看文章,是一篇關於女兒如何勇敢敞開心房與父親連結的故事,我完全沒有預料到那些文字會讓我的內心情緒翻湧,還來不及吞下嘴裡的那口飯,鼻腔的熱氣與眼眶的淚水就衝了出來。

我的感受就像崇建老師常說的那句「怎麼有人可以這樣對話?!」,怎麼會有這種深刻坦白又勇敢的說話方式?!!那2個月我讀了好幾本他的書,然後衝動的報名了課程。

第一次上課,我迫切想解決的不是自己的問題,但我非常想幫忙。羅志仲老師在課堂中帶領著學員一步步的體驗薩提爾的對話方式,從傾聽、述情開始練習,應對姿態的介紹、對話的原則,各種情境的對話練習等等,書中的文字變得鮮明且立體。上完課以後,以為自己學到很多,躍躍欲試。

很搞笑的是,回來後應用課堂所學,我反而跟家人大吵一架,情況變得更僵了。現在回頭看,可以輕鬆的覺得搞笑,其實當下是很震撼的。人的 慣性思維與應對路徑 根深蒂固,尤其是相處一輩子的家人,心中的觀點與批判是立即升起的,根本來不及覺察就被情緒與慣性思考控制,更別提 要在對話中思索路徑與方法。我根本沒有帶著真心的關注與好奇去傾聽、對話,我只想說教、給建議、改變對方。

我決定靜下心來重新檢視自己。1月底去學靈氣,是另外一種方式的自我覺察與連結。陸續看了老師們推薦的書,也在生活中不斷練習著,有了一些新的體會。上課前,老師傳來問卷,其中一項是對課程的期待。

我想探索自己內在的冰山,我輕敲著,卻不得其門而入。怎麼會這樣呢??發生甚麼事,我不讓我自己靠近自己。我感受到害怕,我真的想了解內在深埋的期待與渴望嗎?雖然課程在台中,總是對 未知與獨自一人 感受到害怕的我,還是決定衝了。我肯定自己的勇敢。

第一天課程開始前,Charles開玩笑說可能有『好轉反應』,大家都笑了。第二天下午,就在我以為最大的收穫就是之前所分享的,用不同方式表達時,老師放了一部關於父親節的影片,讓我的防線在毫無準備中潰堤。父親,對我而言是如此陌生。

之後我們各自帶開 練習對話。謝謝我的夥伴,他努力的在『在對話中自我覺察』、『練習的功課』,與『想出手幫助我、給我建議的矛盾』中,帶領著對話,引導我探索自己的冰山。我到底想要甚麼?恨嗎?怨嗎?害怕嗎?矛盾嗎?想要表達甚麼?真正想要的是甚麼呢?最後我終於發現,我想要的,只是問父親一句『你愛我嗎?』。我一直以為父親毫不在意的離開家庭,幾乎不存在的關心,是他根本不曾愛過我們,但我的理智告訴我,他應該愛,這份疑惑與矛盾就這樣拉扯著直到現在。

當夥伴與我對話時,也讓我清楚的感受到,當對方不自覺想下結論、給建議的時候,我的理智腦會立刻奪回掌控權,驅使著我建立起防護牆。我也謝謝自己的坦白,提醒夥伴方向不對,夥伴也能立刻覺察,回到對人的關注上。他是一個很棒的母親與老師,謝謝她!!

愛、喜悅和內在平安是『本體』(Being)的三個面向,是人與本體相連結時產生的三種感受。那是你本然的一部分,你永遠也不會失去它們。(當下的力量)

父親愛我們嗎?或許答案不在他身上,在於我怎麼看待這件事。我終於釋懷了。

在課堂中,看著每一個學員的分享,讓人如此動容。我感受到每個人的渴望都是一樣的,希望被看見、被肯定、被愛與連結。對每一個生命,我升起了深深的尊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essic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