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2770061_10211847680042376_4696459567905567516_o.jpg

去年我們去聽了一場體制外小學的說明會。是的,即使當時晴已經小三了,我仍在尋找對她最好的學習方式與環境。諸多考量之下,我們還是選擇留在體制內。最最重要的因素,是孩子,她喜歡現在的學校。

小三才進安親班,她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跟上那種緊湊的步調,慶幸的是她仍然是那個喜歡上學、樂在學習的孩子。前幾天晚上的睡前閒聊,她說:『媽媽,上學真的很有趣,可以學很多新事物喔~』然後開始說起電腦課學了甚麼、藝文課畫了甚麼……

她不是資優生,我也沒有「學霸」的迷思,我只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樣,在30幾歲才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習,是一種態度,最好還能變成習慣。閱讀此書,讓我對「分數」有更明確的想法,也再次深刻體認到,學習的這條路,孩子才是正駕駛,我不可以去搶她的方向盤,或是規定她要怎麼走。但是我會一直在這裡陪著她,當她疲勞的時候陪她聊天,下判斷的時候傾聽。

所謂筆記,就是我覺得有共鳴或重要的部分。分享給朋友~

育兒之路有許多益友良師,很感恩~(seafood我不愛吃,哈哈!)

 

不必『只在乎成績』,但『分數不可能不重要』

成績,的確是全世界目前公認為『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事實上,不論孩子走到哪個階段、進入哪個領域,不論東方或西方,評選人才的最基本與最通用標準,還是走不出「成績」的俗套。

正因為成績是大部分父母孩子在求學階段焦慮感的最大來源,我們更有必要直指自己的內心,更有必要務實的面對它,找出看待它的最好角度與最適距離,摸索出在體制內最適切的生存法則。

成績、努力、快樂、成功之間的關係一定是互斥的嗎?釐清迷思,不必矯枉過正,也無須自欺欺人,要做一個『不迷網的當局者』。

有『比分數更重要的事』,並不代表『分數就不重要』。即使踏進分數之外的舒適圈,「分數評比」並不會神奇消失。父母要做的是,一路陪伴著孩子,讓他們有勇氣,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出自己的道路。

 

體制內、體制外?務實以對吧!『最適合孩子』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

孩子有資質、父母有條件,當然可以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習體制。體制外或自學,需要家庭全體成員的配合,需要有 集心力、財力全然投入孩子教育的「高知識背景的父母親」。即使有能力脫離體制內的學習環境,也無法擺脫體制的人才篩選機制考試。孩子最終還是得透過無情的考試,以爭取自己想要獲得的教育資源。

樂見的是,目前的教育體制不再侷限於公立學校,分析考量家庭資源與孩子特質後,父母有更多的選擇。只要孩子能樂在學習,就是對他最好的學校。

 

『分數至上』VS『分數無用』?小心落入『自以為是』的偏見

盲目追求成績,或是掩耳盜鈴 無視孩子對學習失去自信的困難,都是過於極端的做法。一個喜樂安定的孩子,其自信的來源在於,他清楚知道自己可以藉由努力適當的協助,而達到一定的目標。(內求&尋找外在資源)

父母要領著孩子的視野,將目光放遠。陪伴孩子找到自己的亮點,學會排解壓力。要有能力看懂孩子何時需要協助,幫助孩子創造突破自己的機會。(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只能不斷精進並期許自己,但一定可以做到的是陪伴。)

 

接著是一些小問答,例如:熱衷社團會不會妨礙學業? 國中生該如何準備?跟不上進度的孩子該怎麼做?等等。課業外的活動,是探索自我、培養生存能力的必要過程,不要剝奪孩子培養『非認知能力』的寶貴機會。這一段內容很多,建議可以實際看看。作者鼓勵讓孩子在小學階段藉由各種活動、興趣與嗜好,感受自己的潛能性向。看完此段值得好好想想,我的理解是,父母也需要在旁感受孩子的特質與個性。這需要很多用心,其實並不容易。擅長的部分固然很好,不擅長的部分原因何在。天生的限制?困難點的排除?做父母的看得懂嗎?除此之外,體制內每一門學科的課程特性,學習目標與技巧,孩子的能力有辦法跟上嗎? 我們能提供甚麼幫助?

 

作者認為要讓孩子在體制內國中「適應良好」的前提準備有:上課能專注聽講、能規畫與善用時間、願意耐煩並按照進度複習課業、能獨立研讀、懂得尋找資源、對課業負責也能以平常心看待大小考試。(看起來很難呀….我以前根本做不到的!!)當然這些良好習慣與特質必須在小學階段開始養成,有了大方向,引導與放手之間的拿捏就要自己去調整了。

 

認真,是一種基本態度。「努力」本身就是價值。

不愛讀書,不代表不需要努力。可以不讀書,但是不能不學習,不同的管道也是在學習,或許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個人的優秀,除了天賦,更多是透過努力來成就的,是「逐漸」變成天才的。

 

分數背後,孩子「有沒有自己」?

沒時間思考『為什麼要讀書』,只能想『如何考更好』?少年十五二十時,主司判斷、分析、思考的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一下子要他們就弄清楚自己的喜好與潛能方向當然不容易,但不代表不需要開始。『釐清自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會突然覺悟。在混沌不明中,作者建議家長可以這樣幫助孩子:想想自己『不要甚麼』、留下『不討厭的』、;人格性向測驗;認真觀察孩子、用心感受、真心接受。讓孩子知道在求學過程中,一定要想辦法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做一個最善於運用自己的人。

 

讀書,終究是孩子自己要承擔的責任

在孩子就學的過程當中,父母究竟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當一個盡職的書僮?還是放手讓孩子去獨立?過猶不及都是不好。

在孩子的生命裡,父母的重要性無人能及,在孩子的學習上不能放牛吃草,但也不能自己下去當主角。要陪伴,但不要過度干涉。至於該怎麼陪伴,這本書到是有許多的經驗分享,很值得一看。

 

如何讓孩子自動愛上讀書?

剛開始看這標題,心裏很多圈圈叉叉。難在這個自動呀~但這目標又是如此的美好。這部分書中也有許多的分享,父母的角色是引導,持續的引導。首先是父母的以身作則,熱愛學習的父母會帶動孩子投入學習。喜愛學習與思考的父母,常常會問孩子問題,刺激孩子的好奇心、思辨力、求知慾。再來是打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可以靜心的書房、一起讀書的時間,讓情境氛圍來帶動孩子。最後是學伴,幫助孩子找尋一起努力的朋友。

 

與分數和平共處

我時常跟晴晴討論分數的意義。當然,不論是她本人還是媽媽我,看到不好的分數難免會有情緒。有情緒很正常,沒關係的。書中說,考壞了,親子一起共學「接受、面對、處理、放下」。平時我很重視「訂正」,我會問晴:知不知道錯在哪裡?知道為甚麼錯?現在懂了嗎?一起練習分析問題在哪裡(未充分準備、不夠熟練、粗心、沒有真正理解….),能夠自己除錯、解決,找到方法來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我也會告訴她,需要時可以向我求助。例如準備國語聽寫,自己複習難免有盲點,我幫忙出題目可以讓她練習考試的情境。每一個X都是孩子學習負責與解決問題的起點,這一整個過程才是重要的,確實盡心盡力了,那個結果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結果。

面對分數不好這個事實,與其忽略逃避,不如正視孩子的感覺,一起找出解決方法。我們或孩子自己,對分數都要有一個「合理的期待」,清楚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才能不卑不亢、勇敢的接受每一次的挑戰。

 

該怎麼看待「補習」?

適當的補習,確實能提升學習效果,如果孩子補習是出於自願,效果會更好。補習班提供了學習「懶人包」,讓孩子按照進度有系統的學習,當然也有過度依賴、不夠主動的疑慮。這時家長的觀察與建議很重要,補習只是學習的其中一個選項,重點是要善用。

此外,即使不認同,我們還是會面臨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當然要學習「克服」考試。「努力學習」加上練習「考試技巧」,所謂技巧除了認知能力,還包含了 計畫能力、意志力鍛鍊、細膩度、穩定度在內,相輔相成就能提高考試分數。

 

要不要念私校?108課綱、多元入學是甚麼?大學該如何選系?書中都有談到,有興趣可以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essica Chang 的頭像
    Jessica Chang

    胖胖潔西卡

    Jessica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